网页清单

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圣经解释学导论》阅读心得

科目:《读经与解经法概论》
作业:阅读报告(一)
讲师:张宗忠牧师
学生:郑逸宏

 

聖經解釋學導論

 

此次所选读的书为《圣经解释学导论》,由夏达理(Daniel J. Adams)着,林瑞隆译,东南亚神学院协会主编,属于基督教神学教育丛书系列,共254页。

 

此书在第一章便直接阐明到底『什么是解释学? 』(Hermeneutics或释经学)。它简单扼要地说明了解释学的由来和定义,也提出了解释学、经文批判学(Textual Criticism),及诸经血(Exegesis)之间的差异。此外它也提及了解释学的两大分类,即普通解释学(字义)和特殊解释学(灵意),当然还有解释的重要性。
 
虽然第一章的篇幅不长,但它的遣词措字都很简单,让读者马上对“什么是释经学”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同时也让读者对于释经学在信仰上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至于第二章则是关于『诠释的基本规则』。在这一章节里面,作者提到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对人们在解释圣经上的影响。这里主要是说明其实没有所谓“客观性”的诠释存在,因为上述所提的种种因素都会令人产生先决性的预设,以致于人们在解释圣经的问题上带来了不同的诠释,因此我们应当注意许多方面的事情,并专心研究和仔细思考。
  
作者用了许多的哲学资料与比喻来说明我们世上的种种因素是如何地让我们产生不同的预设,以至于对于同样一件事物有了不同的见解。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是:有位牧师在贫民窟里对青少年人说“神是我们的父亲,他爱我们”时,遭到了一名男孩的极力反对,因为此名男孩的父亲遗弃了家庭,而母亲的几位男友又讨厌他,以致于当牧师提到“神是我们的父亲,他爱我们”时,他便把“父亲”跟“仇恨”连在一起,无法和“爱”连在一起。 (参考书中11页)
  
之后第三章,是提及有关『诠释的一般特性』。作者列出了由英国神学家约翰•马寇里(John Macquarrie)所整理出6个几乎适用于任何诠释方面的诠释特性。第一,诠释者必须对所要诠释的事物有所了解才能做出诠释。第二,诠释者必须介入过程中的循环性,或所谓的『解释环圈』(hermeneutical circle)。第三,诠释需要以一种以上的方式表达。第四,诠释者必须与所要诠释的事物有密切的交感度或兴趣,而且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也必须有确实性。第五,诠释者需要知道一些诠释学的科学性知识。第六,诠释学不仅是一种具有客观标准的科学,它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艺术。
 
我本身认为作者在这章的最后部分作出了不错的总结,他说综合马寇里所提出的六大诠释学特性,我们无法说自己能做到“真实无误的诠释”,只能说是“尽责的诠释”(responsible interpretation)。此外作者也以几个例子提醒读者,诠释经常会受到各个时代的外在环境而有所改变,因为这当中有一种偶然性(contingency)的存在,并没有所谓的终极解释(final hermeneutics)。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作者说我们是在讨论一个开放的体系,因为神是无法被限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来讨论。
 
到了第四章则是探讨整个『圣经解释学的历史发展』。作者从犹大时期的圣经解释学说起,然后再到教父时期、中世纪时期、宗教改革时期、后宗教改革时期、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的发展为止。作者对每个时期的解释学发展作出了简单却又详尽的阐述,不但提到了每个时期的释经学重要人物,也很尽力地以中立的态度来剖解每个时期,不同人士释经的利与弊,而且当中也不忘提到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潮等因素如何在当代的释经学中扮演影响力极大的角色。
 
在这一段里确实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对整个释经学的发展有了比以往更加深入的了解。我本人以往只是在探讨宗教改革,以及一些十九世纪的释经课题,但是这次却让我对整个释经学的发展史有了认知和概念,特别在释经学的演变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个人认为作者在这章节上花了不少心思,不但参考了许多书籍,也引​​用了不少神学家——马寇里的话,可说是为读者提供了不错的神学资料。
 
第五章陈述了『解释学在近代的发展』。在这章节里,作者分别详尽地讨论了三位近代著名神学家的释经学观点,这当中主要谈论他们的神学思想以及当代的背景对他们在释经学上的影响。这当中的三种观念分别是——巴特及其认为神的道之见证的观点,布特曼及其解神话化(demythologization),田立克及其强调存有论(ontology)和文化的关联神学。
 
我本身对作者的这一章有不错的评价,因为不论我们赞不赞成这三位神学家的神学观,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三位神学家在20世纪的神学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做为一位基督徒,我们有必要知道这三人的神学观为何,以及他们如何对近代的神学,以及释经学上带来了改变。为此,我本身认为作者此举确实对不少平信徒,甚至神学神读者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之后,接下来的第六章到第八章则着重于探讨各个主要学派之间的释经学观点。比如在第六章的时候,作者就谈到了新兴的『新解释学派』。在这章节里,主要是处理他们的论点是建立在何种的哲学基础上,以及三位该派神学家——潘能柏(Wolfhart Pannenberg)、富赫(Ernst Fuchs)、及艾伯林(Gerhard Ebeling )所持的哲学观,当然当中也论及了一些在有关他们在争论中常见的问题。
 
第七章是探讨『新教保守派解释学』,那么在这里,作者向读者们阐述了保守派对于圣经课题上的“圣灵感应说”、“无误说”、及“权威说”的观念,也提到了他们在释经学上的“启示与圣经的命题观”。此外,在此章的后面部分,作者也以“基督教神学或是综合神学?”的课题,来对保守派在释经学上的发展和去向作出评论。
 
至于第八章则是论到了『罗马天主教解释学』。作者先从天主教对圣经、教会及传统之间的关系说起,然后再提到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及圣经研究的课题。之后,作者就开始论及天主教三位神学家,以及他们在释经学上的相关作为。他们分别是:伊伟斯•康嘉及其对传统与主传统的观念,卡尔•芮那和他的教义及终末论,以及汉斯•孔恩哈他的误谬性及无瑕疵说。
 
对我本人来说,虽然这三章的内容与其他个别探讨该学派的书籍比起来的话,会略嫌不足,但是整体来说,作者已经把这三学派在释经上的主要论点都概括了,可算是很全面,而且这样一来也方便读者在同一时间内,对于新派在释经学上的创新、保守派的持守、及天主教的承传有了平衡的认识。
 
第九章是特别的一章,因为作者带领读者『向亚洲解释学迈进』。作者一开始就论及解释学在亚洲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接着就论到两位亚洲神学家以及其的神学思想在释经学的应用,当中分别是北森嘉藏及其神受苦之神学,小山晃佑及其水牛神学。本章最后部分,作者提到了爱默利托-那比克对亚洲的批判原则。
 
我本身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深表赞赏,因为我平时很少见到有关日本神学家的神学论点及其释经论点。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不晓得有其他的书籍,但此书确实是第一本打开了我对这方面的视野,让我了解到亚洲,或更正确来说,日本方面的释经学发展。当然,最后关于亚洲的批判原则也让我有了些启发性的思考。
 
来到第十章,作者讨论了『未来解释学的问题及可能性』。他从四个方面来看这件事,即科学方法、科技的发展、世界诸宗教,以及哲学的新方向。在之后的第十一章里,作者则以『解释学与教会』这一主题来发表他本身对释经学的一些看法。在这最后的两章里,作者让读者们看见了比较多关于他本身的想法和回应。
 
我认为最后的这两章可以好好地再多读一次,因为当中所提到的一些论点是值得我们做出反思的。

 
整体而言,这本书可评为一本好书,因为它当中所涵盖的领域很全面,不但解释了整个释经学(或作者所用的“解释学”)的定义,也讨论了各个时期的释经学发展,甚至还深入地讨论到现代各学派之间的思想预设,及对他们的利弊评论。作者尽量用了非常简洁的方式表达,让读者容易明白,而且也尝试用中立的态度去观看各种不同的释经学。值得赞赏的是,作者也探讨了亚洲的释经学,以及对未来整个趋势的评估预测,这些不是在所有的书都能看到的。
 
然而,我本身觉得此书可以改进的地方是所使用的词汇,因为当中有些词汇令人难以理解。从书本出版的70年代至今,或许对于某些词句的用法有了改变也说不定,就拿最明显的例子来说明吧,现在较新的书多半会用“释经学”二字,因为“释经”比较贴切,反观此书所使用的“解释学”一词,有时不会令人直接想到是“解释圣经”的“解释”,而是只是对“某种哲学”的“解释”而已。当然这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译者的问题,盼望将来若有再出版,希望可以在翻译上改进,使读者更加容易明白。
 
此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本身需要一段的时间加以消化,因此一时之间想让本人说出读完后的反思就有点困难。但是不论如何,我在看完这本书后,第一个思想到的问题是,释经学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我们在某个领域特别关注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忽略了对诠释圣经上的整体意义?
 
我想要表达的是,我们是不是一直认为我们和圣经有段历史的鸿沟,以致我们解释圣经时,执着于考察历史文化文法背景,或原本处境的还原?当然,考察历史文化文法背景或处境还原是没错,但这会不会让我们陷入“专家权威至上”的处境里呢?当我们执着于这些事情时,我们是不是再不能单纯的读经,每次理解圣经都得求助于所谓“专家们”的帮助呢?
 
我本身比较认同清教徒在诠释圣经上的看法,即所谓“历史文化隔阂”并不是太重要。我们读经虽然要明白那些东西,但是这不是太重要的,有时我们就是太看重这些所谓“历史文化隔阂”,以至​​于当我们下到这个层面的时候,就在诠释圣经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分歧。
 
我承认人的预设在释经学方面是扮演这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该如何来探讨我们本身的预设呢?圣经是否有单一不变的道理,是能让我们作为标准,或让我们整理成预设的先决条件呢?圣灵在释经方面,或我直接说圣灵在引导我们预设的方面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呢?或许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顺带一说,我在阅读此书感到愉悦,也十分享受过程中对整个释经学探索,然而印刷不良而导致书本缺了几页的情况,让我为一些正读到精彩的课题感到惋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